文/韓太子 眾所皆知由於近日韓國現實社會中發生了一連串比電影還要更像電影的故事情節(朴槿惠政府閨密干政風暴),因而連帶導致進戲院觀賞電影的人數大幅縮水。 加上比起往年,今年有更多的電影先是上演了“上映日大戰”的爭奪戲碼,而好不容易搶到了11月檔期的電影卻又始料未及地殺出了程咬金,造成戲院觀影人數急劇地往下掉而令韓國電影界更是欲哭無淚。 根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Korean Film Council,簡稱KOFIC)於13日公佈之戲院門票綜合結算網數字顯示,11月1日起至12日期間,每日平均觀影人次為36萬527名。相較於10月份的每日平均觀影人次的55萬3,550名整整少了35%之多。而若與去年同期(11月1日~12日)每日平均觀影人次43萬8,357名的數字相比,則同樣是縮水了有將近18%。 即便是一週當中生意最旺的週六假日,也因為受到現在正“夯”的週末蠟燭示威影響而票房跟著一蹶不振。 若從上個月29日首爾光化門舉辦了首場蠟燭示威開始來看,當天單日票房人數為111萬5,170名,然而到了第二場11月5日當天單日票房則是瞬間蒸發到僅剩77萬2,467名。至於號稱是讓韓國家醜揚名全球的歷史性一刻,11月12日第三場“百萬人倒惠”當天的單日票房更是跌到了62萬1,217名,創下韓國自建國以來歷史新低。 許多電影人皆感慨地表示“就是想破頭也寫不出來的荒謬劇情竟活脫脫地發生在現實社會中,讓社會大眾根本提不起勁兒去看電影。”也或許因為如此,反倒那些“療癒系”的紀錄片在這一波政治風暴中表現得相當亮眼。 例如以韓國已故前總統盧武鉉生平故事的紀錄片《武鉉:雙城故事》自上個月17日上映以來已穩穩地突破10萬名觀影人次的天關,而其受歡迎的程度也可從他最早僅有31塊銀幕(67場放映)出發一路好評不斷加碼到現在132塊銀幕(429場放映)的數字看出端倪。又或是以控訴韓國政府長達60多年來利用國家情報院(原名為韓國中央情報局)無止盡濫用公權力「製造間諜」的醜陋行為題材之紀錄片《自白》,也是自上個月13日上映以來一共動員了有12萬5千多名觀影人次,並仍以穩健的腳步持續成長中。 近幾年來一股看不見的壓力不斷向韓國電影伸出魔爪,間接導致政治諷諭作品不是胎死腹中就是永不見天日而為韓國電影圈所詬病。想當初像是《那時那人》、《華麗的假期》和《正義辯護人》這類進步主義的電影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延平海戰》或是《代號:鐵路行動》這類保守主義的電影才得以取得投資拍攝,其中尤以政府主導的輔導金以及結合大企業的創投基金更是擺明阻擾“疑似進步主義”的電影獲得電影拍攝資金。例如NEW(韓國前四大電影投資發行公司)當年就是因為投資發行《正義辯護人》而遭到國稅局的“秋後算賬”(高強度的稅務調查),事後學乖了便改投資發行《延平海戰》。 許多人發現最近韓國電影圈的氛圍就好比過去2012年李明博政府末期一般。當時像是《與犯罪的戰爭:壞傢伙的全盛時代》以及《斷箭》這類帶有濃厚社會批判的電影作品深受觀眾的好評,因為它們真真切切地說出小老百姓的心聲,並且打擊權貴、貪腐等不公不義。而這樣的社會氛圍似乎又重現在朴槿惠政府末期的當下。 俗話說電影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它是透過想像力將現實的苦痛給轉化成慰藉的藝術。電影究竟該以何種意識型態來呈現並沒有正確答案。不管是進步也好或是保守,最重要的是能以自由、平等、和平的普世價值,並且將心比心、苦民所苦、疾民所疾,方能在觀眾的心中產生共鳴。
0 Comments
|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