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太子 韓國電影《屍速列車》在台灣上映不過才短短三天即票房破億,創下了韓國電影在台票房紀錄,成為台灣影史上最賣座的韓片之外,接著便掀起台灣國內一陣輿論檢討「韓國拍得出來,台灣為何拍不出來?」等議題。然而講來講去不是說到韓國政府是如何砸重金扶植文化產業、或是如何以政策綁企業連帶促進產業結合暨開拓市場,再不就是韓國對影視之扶植有可能也是從教育做起。 韓國在中高等電影教育的推廣可以說是眾所皆知,不僅全國大專院校幾乎清一色都設有影視相關科系,還進行更細部的專業分門別類(編劇、導演、攝影、剪輯、聲音等);甚至在各大城市還另設不少以培養藝術人才的「藝術專門高中」,以確保藝術養成教育的落實。然而近日首爾市教育廳又做出了一個更爆炸性的決定:往後凡就讀首爾的每一個國中生都必須接受並參與至少一學期的音樂劇和劇場,以及電影等藝術教育暨活動。這些做法為的是因應未來人工智能時代所需具備的基本韌性,並且增強孩子們的藝術感受力與創造力。 這份名為“中學校綜合藝術活動營運基本企劃”是由首爾市教育廳於9月8日正式對外發佈,並且於今年下半年即刻展開階段性的實施。 中學校綜合藝術活動學程是一項以學生為中心的藝術體驗教育,每一個學生必須在三年中參與至少一學期以上的音樂劇、劇場、電影等綜合藝術教育活動,並且選擇自己喜好的藝術類別及工作角色後再進行成果發表。首爾教育廳更進一步表示,“從這個綜合教育活動中,上從劇本寫作、戲劇演出、音樂表演、美術創作、下到影像製作不等,每個人可以依據自己的性格及興趣選其所好,並期待能透過各自獨特的表現過程中增進自信感與創意表現力以及問題解決之能力。” 然而這個看似突如奇來的爆炸性政策卻並非莫名地無中生有。事實上,首爾市教育廳早在2015年即修訂了中等學校教育課程的安排暨操作辦法,爾後便按照計畫並將相關的藝術教育活動和創意體驗納入正式課程中。 而為了讓各個學校的老師能更得心應手的實施這項綜合藝術活動學程,首爾教育廳更編譯一套手冊及資料庫,並且針對開發課程分享、工作坊、學術研究、體驗為主的教學內容等進行積極的資源補助。有鑑於藝術領域之廣泛與專業的特性各有所不同,優秀的師資也因此變得格外重要。於是乎便透過韓國文化藝術教育振興委員會提供了各個學校所需要的音樂劇、劇場、電影等藝術講師,並且以各教育補助廳為單位設置“藝術咨詢館”。 另外,為了能夠確實串聯官產學、連接首爾與地方的人力及物力資源,乃至於落實產業結合,綜合藝術活動的成果發表將與全國各大小城市及農村等慶典活動進行結合,並且以此作為各個學校的藝術教育補助依據。 如上述,這項新的藝術教育政策從今年下半年開始進行階段性實施,並從自願學校於2017年擔任示範學校,期望能在2018年至2020年完成全面性的落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能夠有效落實藝術教育的發展,首爾市教育廳去年開始正式推動了“學校文化藝術教育中長期發展計畫”,期望能開拓「學生交響樂團」、「學生音樂劇」、「學生劇場」和「1校1文化藝術品牌」等,藝術教育活動不僅持續地擴大當中就連投入的補助和資源更是越來越驚人。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教育更不是立竿就能見影的,即便不是每個人都得當導演拍電影或是當一個表演藝術家,然而若是能夠從小接觸多元化的藝術體驗,相信不僅是對個人的藝術表現力有所幫助,更能豐富對生命的感知以及與人際間的溝通,因此美學教育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
1 Comment
|
TAIWAN
|